Table of contents
1861年至1865年期间,联邦和邦联军队在美国内战中发生冲突,导致240万士兵死亡,数百万人受伤。 1863年夏天,邦联军队仅进行了第二次北伐。 他们的目标是到达宾夕法尼亚州的哈里斯堡或费城,试图将冲突从弗吉尼亚州引出,将北方军队从维克斯堡--在那里邦联也被围困--并获得英国和法国对邦联的承认。
1863年7月1日,罗伯特-李的南方军和乔治-米德的波托马克联盟军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乡村小镇盖茨堡相遇,并在3天内进行了南北战争中最致命和最重要的战斗。
以下是关于葛底斯堡战役的10个事实。
1.尤利西斯-格兰特将军不在葛底斯堡
联邦军队的领导人尤利西斯-格兰特将军不在葛底斯堡:他的部队在密西西比州的维克斯堡,参与了另一场战斗,联邦也将在7月4日赢得这场战斗。
这两场联邦军的胜利标志着内战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联邦军的变化。 联邦军将赢得未来的战斗,但最终没有一场战斗能给他们带来战争的胜利。
2.林肯总统在战斗前几天任命了一位新的将军
乔治-米德将军在战役前3天被林肯总统任命,因为林肯对约瑟夫-胡克不愿追击南军的态度不以为然。 相反,米德立即追击李的75000人的军队。 李急于摧毁联邦军队,安排其部队于7月1日在葛底斯堡集结。
由约翰-布福德(John Buford)率领的联邦军队在该镇西北部的低矮山脊上集结,但他们人数众多,南方军队在这个战斗的第一天就将联邦军队向南穿过该镇赶到墓地山。
3.更多的联邦军队在第一天的战斗后集结起来
北弗吉尼亚军第二军团的指挥官理查德-艾维尔(Richard Ewell)拒绝了罗伯特-李(Robert E. Lee)将军在战役第一天对公墓山的联军进行攻击的命令,因为他觉得联军的阵地太强大了。 结果,联军在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的指挥下,在黄昏前已经抵达,填补了沿公墓山的防线,被称为小圆顶。
另有三个联邦军团将在一夜之间抵达,以加强其防御。 估计在葛底斯堡的部队有近94,000名联邦士兵和约71,700名联邦士兵。
显示葛底斯堡战役主要地点的地图。
图片来源:公共领域
4.罗伯特-E-李在战斗的第二天下令攻击联邦部队
第二天,即7月2日上午,当李评估满员的联盟部队时,他决定不听他的副手詹姆斯-朗斯特里特的建议,等待并进行防守。 相反,李下令沿公墓岭进攻,联盟士兵站在那里。 意图是尽早进攻,但朗斯特里特的人直到下午4点才进入状态。
在几个小时里,血腥的战斗接踵而至,联邦军队的阵型像一个鱼钩,从一个被称为魔鬼之穴的巨石巢穴延伸到桃园、附近的麦田以及小圆顶的山坡上。 尽管损失惨重,联邦军队还是又挡住了联邦军队一天。
5.第二天是战斗中最血腥的一天
仅在7月2日,双方就各有9000多人伤亡,现在两天的总伤亡人数接近35000人。 到战争结束时,伤亡人数估计为23000名北方士兵和28000名南方士兵死亡、受伤、失踪或被俘,使盖茨堡战役成为美国内战中伤亡最严重的交战。
See_also: 为2022年国际妇女节庆祝历史上的先锋女性葛底斯堡战场上的一个受伤士兵的雕像。
图片来源:Gary Todd / CC
6.李认为他的部队在7月3日之前已经处于胜利的边缘
经过第二天的激烈战斗,李认为他的部队处于胜利的边缘,并于7月3日清晨再次向库尔普山发起攻击。 然而,在这场7小时的战斗中,联邦军队击退了南军对库尔普山的威胁,重新获得了一个坚固的阵地。
7.皮克特冲锋是打破联邦军防线的一次灾难性尝试
在战斗的第三天,李下令由乔治-皮克特率领的12,500名部队攻击公墓岭上的联盟中心,要求他们步行近一英里穿过空地来攻击联盟的步兵。 结果,联盟军队能够从四面八方打击皮克特的人,步兵从后面开炮,因为各团都在打击联盟军队的侧翼。
参与皮克特冲锋的士兵中几乎有60%的人丧生,幸存者退到了防线上,因为李和朗斯特里特在这次失败的进攻后争相重新集结他们的部队。
8.李在7月4日撤回了他的败兵
经过3天的战斗,李的部队受到了严重打击,但他们仍留在盖茨堡,期待着第四天的战斗,但第四天的战斗从未到来。 反过来,7月4日,李将他的部队败退到弗吉尼亚州,米德在撤退时没有追击他们。 这次战斗对李来说是一次惨败,他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北弗吉尼亚军--约28000人。
这一损失也意味着南方联盟不会获得外国对其合法国家的承认。 李向南方联盟主席杰斐逊-戴维斯提出辞呈,但被拒绝。
9.联邦军队再也不会冒险进入北方了
在这次惨败之后,南军再也没有试图越境进入北方。 这场战役被认为是战争的转折点,因为南军退回了弗吉尼亚州,并在今后的任何重大战役中都难以取胜,李最终在1865年4月9日投降。
See_also: 传令官如何决定战斗的结果10.联邦在葛底斯堡的胜利重新激发了公众精神
尽管双方都有巨大的伤亡,但北方对战争的支持再次出现,当林肯在1863年11月发表臭名昭著的葛底斯堡演说时,牺牲的士兵们将被铭记,他们为自由和民主而战。
标签。 罗伯特-李将军 林肯